查看原文
其他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说课稿汇总(文末下载)

请关注→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史地

政治

道德与法治

美术

音乐

科学全部课程 ↓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微课+课件教案试卷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期末试题AB试卷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谁轻谁重》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谁轻谁重》。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式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1、说教材

《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二课。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从而进行测量、分类与描述,这些性质包括轻重、形状、流动性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整套教科书中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但还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

教科书共3(5,6,7三页),分为4个部分。

l)聚焦

教科书直接提出了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物体特征——轻重。通过“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 ”来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探究主题,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的方法的原有认识,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5个物体: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

(3)研讨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对三次排序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三种方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经验预测。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要两两比较。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下回形针的个数。

4)拓展

教科书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组物体,问题指向核心概念“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隐含指向“不同材料的物体密度不一样”。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要根据之前的探究结果,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就可以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筷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2、说学情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第1课的观察活动中,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种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针对一年级学生,教科书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完成对5种物体的轻重排序。教科书用图片的方式提示了用回形针(标准物)称量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5种物体。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其他的测量方法。

3、说教法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单纯地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不久,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辨性较差,而对探索性实验涉及较少,数据比较能力欠佳,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设计了分小组实验法、合作探究法的方法,通过演示观察、预测讲解,比较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

4、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不同的物体轻重不同,物体的轻重是可以测量的。

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

2.科学探究目标

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会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不同物体的轻重。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预测、掂量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增强探究物体轻重的欲望,并寻求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工具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5、说教学流程

一、聚焦

1.出示上节课制作的表格,对于这些物体,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板书:轻重

2.学生说一说如何知道轻重,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

3.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的轻重,揭示课题——谁轻谁重。

二、探索1:预测物体的轻重

1.观察ppt上的五个物体,说说它们的大小如何。

木块和塑料一样大,橡皮有大有小。

2.预测五个物体谁轻谁重,用数字1-5表示,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3.展示学生的预测,说说这样预测的理由。

4.对比不同小组的不同答案,引出排序的结果不一样。

三、探索2:掂量物体的轻重

1.过渡语:大家对五个物体的轻重预测不同,那么我们来掂一掂的方法,比较它们的轻重。

2.下发物体,学生掂量物体的轻重

3.用数字1-5记录,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4.交流:

①介绍自己组掂量的方法

②说一说五个物体掂量时遇到的问题

③发现木块和塑料很难用掂量的方法得出结果。

5.展示几个组不同的结果,引出掂量得出的结果还是不能统一。

四、探索3:称量物体的轻重

1.过渡语:我们掂量了五个物体的轻重,结果还是不一样,古时候人们用一种简单的工具——古代衡器,看看这个仪器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介绍古代衡器的制作原理。两边一样重,平衡。哪边重,哪边就下垂。

3.古代衡器已经很难找到了,看看这个简易天平能不能代替古代衡器,称出谁轻谁重?

4.演示:利用简易天平来比较木块和塑料的轻重。

5.思考:利用回形针,怎样的称量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的知道五个物体的轻重。

6.利用简易天平称量五个物体

7.交流汇报,五种物体的轻重达成共识。

五、研讨

1.展示一位学生的记录表,看看我们的三次排序都一样吗?

2.哪种方法更准确,说说你的看法。

拓展

1. 出出示两个碗形状相似、大小相同,一样重吗?

2.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不同,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给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了不同物体的轻重,能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轻重的特征,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用适宜的工具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更多的问题,使我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多彩。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的倾听。

《认识物体的形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3课。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摆放,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1.聚焦。教科书先是点出了本课的研究主题,“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研究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它占据的空间的。21教育网  2.探索。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主要做法是把4种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分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平铺的数量不同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一定会观察到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比如“躺着”或“立着”),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21cn3.研讨。主要围绕“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这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物体形状的特殊性会对装入盒子中的数量产生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用记录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结合教材,我确定的本节课学习目标是:

1.科学概念目标

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了解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不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2.教学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二、说学情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质量和体积过于抽象,他们可以通过关注更为具体的特征,如轻重、大小、形状等建立起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整个一年级阶段,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都是为了达到课标所制定的这个教学目标。

学生对形状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幼儿园的学习中和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物体的许多形状,如正方体、长方体、球形等,所以本节课对这些形状的认识不再展开。

很多教师会认为“学生对形状都很熟悉,没有什么可讲的”。然而,认识物体的形状有什么意义,形状的差异对物体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回答,甚至很多教师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时我注重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以探究发现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通过分析观察、分析、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小组竞赛及多媒体等形象生动的特点,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流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1课的活动,出示图片后提问:“我们在第一节课比较不同的物体时,发现物体的形状都一样吗?”学生看图回忆后将会说出:“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有些物体是球形的、有些是方形的……”

2.教师依次出示四种材料并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

3.教师引出课题:“形状、轻重,都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板书课题)

4.提出问题。教师出示盒子,提问:“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肯定学生说出的多种装入的方法,最后统一规定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二)探索1:把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子里——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预设15分钟)

1.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平铺方法的指导。(课件出示:乒乓球、螺母平铺一层后的效果图)

2.组织分组活动:把四种物体分别放入盒子里。教师提醒学生记录在《活动手册》第3页。

3.小组活动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将装有物体的四个盒子有序摆放在桌上,统计各小组的数据,填好班级记录表。(将会出现的结果: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数据会相同;而螺帽和橡皮,由于各组可能会用不同的侧面去平铺,数据可能会不同。)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提问:“现在,每个盒子里都分别平铺这四种物体,大家平铺的结果一样吗?”“还能继续平铺进去吗?为什么不能了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现在,大家盒子里都不能继续平铺进去物体了,因为盒子就这么大,这些物体的形状又都是固定的,所以就挤不进去了。”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单中的乒乓球和木块,提问:“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其实差不多,我们来比一比:放的数量一样多吗?”“为什么木块的数量要多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乒乓球与木块的形状不同,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三)探索2:换一种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方法平铺,数量可能会不同。(预设15分钟)

1.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班级记录表。提问:“为什么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各个小组会不一样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螺母和橡皮的摆放方式不同造成的(有的是“躺着”的,有的是“立着”的)。”

2.组织分组活动。教师提问:“同一种物体,怎样平铺会装得更多呢?让我们再来试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再次摆放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用不同的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并把数据记录下来。(课件出示:螺母的两种平铺方法。)

3.各组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填好班级记录表。(将会出现的结果: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第1、2次数据都会相同,螺母和橡皮的第1、2次数据会不同)

(四)研讨、拓展(预设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说说每种物体前后2次摆放的结果,提问:“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乒乓球和正方体的两次平铺数量相同,螺母和橡皮的两次平铺数量不相同。

2.教师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怎么摆平铺一层的数量不会有变化;螺母和橡皮的侧面形状不同,“躺”着摆或“立”着摆的时候,用来平铺的那个“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3.教师提问:“如果再给你一个别的物体(如:泡沫块),怎样平铺能装得更多?”引导学生回答:“观察一下这个物体各个面的形状是否相同,如果不同,用‘立着’的方法来平铺能装得更多。”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螺 母

木 块

橡 皮

乒乓球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

压缩文件包预览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公众号发送消息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这10个关键字获取

 ▼

长按关注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289.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